“清宫八珍糕”——补虚健胃名不虚传
来源: | 作者:advertising-100 | 发布时间: 2024-01-31 | 3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糕由米面粉、豆粉等为主原材料制成,是我国传统食品之一。糕历来名目繁多,如汉晋的蓬饵、唐代的麻葛糕和米锦糕、宋朝的菊花糕以及清明的花糕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曾流行于清代宫廷并颇受青睐的“清宫八珍糕”,就是从民间传入的一种保健食品。

清光绪六年(1881年),慈禧太后因内忧外患,终日心绪不宁,加之素来生活奢侈,好嗜肥甘,导致肝脾受损,她整日“郁闷不乐,少食不饮,恶心便溏”。太医会诊,认为是“木郁土弱”,经太医推荐,由御医李德立处方,李据太后主证,未开汤药,而建议以陈氏八珍糕略作加减进服。不料,太后食糕几天,即感效验,食欲大增,呕泄亦止,精神转佳。由此,太后笃信此糕,平时有病无病,都要嘱人备好“清宫八珍糕”,以供她随时食用,至晚年亦未间断。

其实,“清宫八珍糕”在清宫中使用并非始于太后。在乾隆四十年左右,太医院的御医就将陈氏八珍糕增减化裁,调整分量,精心制成了清宫特有的糕点,供皇上服食。

据清宫脉案及《用药底簿》记载:乾隆帝一直到八十余岁,尤常服之,清宫配方档案上评价说:“八珍糕不寒不热,平和温补之方,扶养脾胃为主,屡有奇效。”加之此糕色香味俱全,少药味,类似小食点心病时可疗疾,饥时可充饥,故清宫数代,上至皇帝宫妃,下至公眷太监,不分老幼竞相食用,视八珍糕为补益“增寿灵丹”。

我国古代强调“医食同源”。“清宫八珍糕”就是在传统制糕基础上加入了某些保健强身的药物。它首载于明代医家陈实功的《外科正宗》一书中,为陈氏的家传秘方。组成及制法为:人参、山药、茯苓、苡仁、莲肉各六两,糯米三升,粳米七升,白糖两斤半,白蜜一斤。

先将人参等五味药及糯粳二米研成细末,匀和;又将白糖和蜜炖化,与上药、米粉混合,随之摊铺蒸笼内,切成条糕,蒸熟,再用火烘干,于瓷罐中密贮。服法及功用:清晨或平时饥时,取数条用白开水泡服或者干食均可。

“清宫八珍糕”配方精当,其中人参大补元气,健养脾胃;苡仁、茯苓健脾阳去湿邪;山药、莲肉养脾阴而止泻,固肾气以涩精;茯苓、莲肉还有宁心安神、抗菌之作用。诸药制糕,其性中和无过偏寒偏热之弊,对脾胃虚弱、心肾不足之症甚为合拍。

北京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等研究单位经临床观察证明:此糕与同类西药对照治疗310例脾虚患者,发现“清宫八珍糕”明显优于西药治疗,对老年人兼有头晕、耳鸣、畏寒等肾虚证,其效果也颇为显著。不少人食糕后饮食倍增,睡眠增多,疲劳感好转。其中13例原有不同程度的脱发和白发,经服糕后,脱发减少,白发还转为乌黑。可见“清宫八珍糕”长期食用,有明显的防病抗衰效果。